|
在尊重中陪伴孩子的成长-杭州西湖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4-06 在尊重中陪伴孩子的成长 ——写给参加家长会的父母们 (一)成长的目标 意志就是孩子们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 ——E.H.Erikson 针对于三岁的孩子,幼儿园提出了发展的十个目标: 1、愿意接受清洁要求,会用调羹进餐,学习正确洗手、漱口、入厕,能安静入睡。 2、情绪愉快,愿意亲近老师,能随老师和同伴一起活动。 3、知道自己的性别、年龄和身体的主要部分,愿意听从老师有关安全的提示。 4、对运动有兴趣,能充分活动身体,走爬动作协调,体验在自然环境中活动身体的快乐。 5、喜欢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的物品,觉察其形状、大小、颜色、多少、轻响明显不同。 6、愿意听老师讲话、同伴讲话、愿意学讲普通话,喜欢翻阅图书。 7、喜欢听、讲熟悉的儿歌、故事,愿意用声音、动作等方式进行自由表达。 8、喜欢做音乐游戏,会跟着老师有兴趣地唱歌、敲打、做模仿动作。 9、尝试用多种材料和工具,体验拼搭、涂鸦、撕贴、折叠的快乐。 10、喜欢参与各种游戏,在游戏中获得愉悦。 这十个要求主要针对于三岁左右的孩子,属于适应性的标志。像身份识别大部分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观察和干净习惯,也是比较容易养成的。 对于主动性和倾听方面,我想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认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一个心理任务是解决“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也就是说,孩子们通过与外界互动的尝试,更容易地发现自我意志与他人意愿之间的冲突,孩子学会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意愿,但不至于羞怯,同时也学会表达观点和尊重自己。这之间的平衡将会影响孩子到成人以后的人生。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成人父母自己要么是特别控制,要么是比较内敛,除去先天个性差异之外,与孩童时的共同“经验”悉悉相关。我至今记得我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情形,当时我搬着一个小凳子,我的第一任老师让我站到后面去。那个画面到现在都历历在目。人一生走过的路像一场场电影,虽然不能很容易忆起,但从来没有什么东西会被忘记。一代一代的孩子,就这样继续着前辈的脚步,而成长的心理历程是如此的类似。 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1964)。让我们一起努力,在给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和孩子一起再活一遍,不是去让他们延续我们,而是让我们陪伴他们,度过他们的每一个关键的人生环节,让我们用家长和老师、同学、朋友的角色,守护着他们的生命时光,直等到他们也长大了,也有能力去守护另外的孩子。 (二)“合作”和“对话”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对话抵制一体独大或教条化,它欢迎新思想并对它们一视同仁……它拒绝审查“危险”思想,它珍视并保护其学习和成长能力,像珍视自己人欢乐和发笑的权利那样来维护它们。 ——Robert Grudin《论对话》) 社会的变迁经历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甚至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同样一个“家长”一词,在不同的时代或者不同的群体会赋予不同的内涵。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更关注每一个人作为人本身的权益的时候,“家长”不再是独裁者的代名词,也不是大包大揽的仆人,而是一种“陪伴者”的角色。在家长会这样的时刻,它在传递一件本质,那就是“合作“强过“竞争”,对话胜于回避。我们在教导我们的孩子具备合作的同时,我们家长也在学习这样的品质和应对策略。 不同的文化环境促使了我们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60、70、80、90、00后现象。但这些现象中,也同时越来越阐述出一种趋势,那就是多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允许不同的思想存在,允许不一样的“事实”,将是促进我们整个社区,促进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老师提到“信任”和“放心”,这不仅取决于共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因为信任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人们往往对于实践和“真理”之间的平衡,更加服从于发现的“真理”。然而,每一项重大的进步,都来自于生活的实践。信任和放心,恰恰是我们要共同学习的实践。给老师一种信任,给孩子们一种信任,也同时,给自己一种信任。 (三)健康、平安、智慧是一切的基础 人人生来是为了推动文明不断进步的……与人的尊严相称的品德包括对所有人类同胞宽容、仁慈、同情和关爱。 ——巴哈欧拉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方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手里,就变坏了。这里的人,我认为不是别人,而是指那些被捆绑的观念,固著的看法。我们每一个人,刚来到世上的时候,就只是一个光着屁股的婴儿,没有一丝财富带来。我们走的时候,所有的名和利也都不能带走,能留下一个完整的身体已是万幸,大部分也化成了碳粉。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拼我们的事业,拼我们的关系,拼我们的成就,拼我们的名声,其实这一切在健康和平安面前,都是一后面的无数个零。而智慧,我们可以在这个世间学习到,也可以经验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似乎这些老生常谈要放到年长之后才方有些许体会,但其实孩子本就是父母的老师——是他们教会我们倾听他们,是他们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们沟通 ,是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做家长。更何况孩子们的老师,是他们在教导我们一些经验之谈。恩格斯说,要秉持着极不信任的态度认真地研究伟大的理论。这里自然是指反对对于权威的过度崇拜,但也同时指出了要“认真”的态度。这次家长会,老师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对孩子的迁就问题,生病问题,安全问题,规律问题都是幼儿园老师的经验之谈,作为家长也要学习持续不断的观察和尝试。在健康平安和智慧的前提之下,再去谈其他,才是智慧之举。 家长养成之路上,我想以“传道、解惑”的态度应对我们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这本身也是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大学》说,修身而后齐家。修的自然是己身——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们有心胸,我们首先要有心胸;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们有勇气,我们首先要有勇气;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们合作,我们首先要合作;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智慧,自然也是我们先经验到智慧。让我们给孩子带来陪伴,而非管教;让我们给孩子带去激发,而非改变。别忘了,我们自己生来的目的也是为了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