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孩子遭同伴排斥怎么办呢?-杭州拱墅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6-24 杭州热馨心理咨询一位妈妈提问: 几天前带七岁孩子和亲朋好友出去玩,在这7-10岁的六个孩子里,自己家的男孩儿年龄是最小的。由于另外五个之前就在同一个舞蹈班学街舞,自然比较熟络。当他们在一起玩弹球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只能站在一旁,孩子们总不把球传给他。 最后,孩子很不高兴地走出来,小声的说:“妈妈,我想和他们一起玩。”妈妈觉得:那些都是大孩子了,由成人出面干涉似乎不太合适,想让他们依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 后来,在火车上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这些孩子好像都嫌弃自己的儿子,弄得他闷闷不乐,妈妈心里自然也不好受。作为妈妈,她只能引导说:“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要主动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因为大家都开心才更好玩。”妈妈并不确定孩子是否理解了,但似乎自己也只能这样说服他。 我很想知道,当遇到孩子被孤立的时候,作为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比较合适? 会天咨询回复概要: 很高兴我看到的终究是一个渴望交往的孩子。即便当他悻悻的从场上走下来,可他并没有指责是对方不和自己玩,而是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想和他们一起玩!”这个时候,家长应立即提供帮助。而无需考虑是否交由孩子们自己去处理,担心自己过多的干预。毕竟孩子们之前已经尝试过了,但并不凑效,不是吗? 儿童的第一任老师通常是其父母,指导通常在一对一的交流中自然进行。这个孩子在遇到社交困难之后想到来寻求妈妈的帮助,这是值得肯定的。毕竟他尝试寻找的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而很多家长习惯以拒绝的口吻回应孩子的需求,他们总担心自己的帮助会成为鼓励孩子依赖的信号。而没有尝试站在孩子的实际年龄,考虑究竟什么才是孩子的难题?究竟什么会对自己的孩子造成困扰?我提倡一切着眼点需强调个体的独特性。 作为男生而言,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相较于女生要稍稍逊色。而作为这个男孩儿,在早年经历中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境,而他也不曾成功融入过?如果是,那么是出于他个人的气质特点,还是过于看重过往的挫折体验呢?如果不是,那这次偶然不正好成为他一次难得的新体验吗?即学习怎样被一个团体所接纳。 这就需要妈妈更多的示范和鼓励。然而,这些道理绝不是说说就可以的,而应该领着孩子去试一次——重要的是让他们有过成功的体验,哪怕是在妈妈的陪伴下。 成年人在指导儿童行为时,必须根据任务本身的性质和儿童的年龄和能力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方式。 戴维•伍德(Davie Wood )及其同事们提出过“脚手架”的概念,用于描述在“最近发展区”成人对儿童提供的帮助和指导,特指促进学习所需要的行为。它最初产生于伍德等人(1976)对母亲如何帮助那些不能单独完成任务的3至4岁的孩子的观察。任务要求儿童将一套木块儿钉成金字塔的形状,观察儿童是否能在大人的指导下完成这一任务。脚手架这个概念正恰当地描述了母亲的指导是如何帮助孩子达成目标的。 实验当中,母亲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帮助孩子,如帮助孩子选择木块,演示如何钉钉子,把不想管的木块挪开,指出任务的某些特征等等。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简化任务,使它适合孩子的能力水平。 此过程的关键在于母亲是如何根据孩子的水平来调整指导方式的。伍德提出了两条原则:第一,当孩子很显然遇到了困难时,成人应该立即提供帮助;第二,当孩子干得很好的时候,成人应该减少帮助,逐渐降低对这一过程的干涉。成人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总是取决于孩子的进步,从而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点。 事实上,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不管是对父母还是专业的教师而言,很少有人能自始自终按照这样的规律行事。但我们并非要成人百分百做到,而只是强调搭建脚手架要求指导者和孩子互动合作,并逐渐让孩子承担完成任务的责任。 回到这位妈妈的案例当中,我想对于您的孩子来说,任务无疑比去完成一个手工、拼装一件物品要复杂的多。毕竟,他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去与人交往。而在这过程中所需要的不仅是技能和能力,还有对内心情绪的容受:能否面对拒绝、质疑、羞涩等。 孩子的每一次尝试都需要我们的示范和鼓励。因为,真正有效的帮助是逐渐将责任转移到学习者身上,逐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