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校园欺凌完整指导手册》学生和家长必读-杭州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7-20 随着电影《少年的你》热映,“校园欺凌”话题迅速引发舆论关注。电影中,因被同学欺凌而跳楼自杀的胡小蝶、被恐吓侮辱殴打的陈小念,每一幅沉重压抑的画面都直击人心。 痛心之余,也让我们对“校园欺凌”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本文从心理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法律法规等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现象及其解决对策进行解析。 他们不像成年人伪善,所以他们看不起谁,讨厌谁,就光明正大表现出来,光明正大地欺压他,嘲笑他,孤立他,打击他。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现实中,校园欺凌事件并非个案,它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普遍。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 全世界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 据我国最高检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校园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诉5750人。 据腾讯发起的一次校园欺凌样貌调查数据显示: 3万6千名网友参与调查,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亲身经历过校园欺凌,其中有1/4的人欺负过别人,而大部分人只是旁观者。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数据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大一部分校园欺凌事件并没有走进公众的视线,因为有更多的孩子在遭受欺凌后,选择了沉默。现实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校园欺凌每天都在发生! 现实中,像这样的案例,甚至比这种还要过分残忍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书本被撕、眼镜被扔、水杯被摔 椅子上被恶意洒满了泥土、墨水 体育课被球砸头、楼梯间被人围堵 被同学恶作剧、故意编造八卦、侮辱、孤立 被群嘲、被谩骂、被威胁、甚至是寻衅滋事和暴力 在校园欺凌里, 孩子们的恶,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可怕! “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即无私、利他和帮助他人。反之,每个人也有恶的一面,体现在自私和无情。” ——心理学家阿比盖尔·马什 小孩子免不了打打闹闹, 如何界定是不是校园欺凌呢?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校园欺凌主要有哪些行为表现? 肢体欺凌:通过肢体动作去恐吓、伤害他人,如暴力推搡、拳打脚踢、抢夺或勒索财物等。 言语欺凌:通过骚扰、辱骂性语言对他人进行伤害,如当面或背后羞辱、讥讽、嘲笑、诅咒、起外号等。 社交欺凌:故意离间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如散播谣言、暴露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形象、孤立排挤他人等。 校园欺凌的高发时段和高发区域? “霸凌,仿佛是一道少年时期的伤疤,有人云淡风轻,有人刻骨铭心。” 校园欺凌的根源是什么? 一、家庭原因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生来就是校园欺凌者或受欺凌者。所有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欺凌者,我们都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影子。 就如《少年的你》影片中,以魏莱为首的三个欺凌者因孤立和侮辱同学胡小蝶,间接导致其跳楼自杀,她们不仅没有愧疚感反而找到下一个欺凌的对象——女主陈小念。之后开始对陈小念言语侮辱、肢体暴力(拍裸照、剪头发),她们内心阴暗和扭曲的原因可以在其家庭环境中找到根源。 欺凌者魏莱:她的父母对其学习要求非常严厉,但因一次高考失利,她的父亲一整年都没有跟她说话。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她不得不选择了复读,努力学习。但是父母的高期望、父亲的不理睬都让她的内心十分痛苦与焦躁,于是她将软弱的同学胡小蝶作为出气筒。而她惧怕陈小念将自己的欺凌行为告诉警察,也是因为怕影响高考,再次让父母失望。 另一个欺凌者:她的父亲每天都会喝酒,喝多了就打她,她在忍受家暴的同时又不得不用弱小的身体把喝醉的父亲扛回家,她内心的痛苦、创伤与压抑也需要发泄,也是其成为欺凌者的主要原因。 家庭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 都会让孩子背负过多的压力, 产生心理障碍与欺凌行为。 ■不良家庭环境:没有幸福感、父母有暴力倾向、父母关系紧张、相互疏离等,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使用暴力而非沟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家庭错误教育方式一:孩子犯了错不是打就是骂,打骂之后又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亲子之间缺乏温情和交流,反而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容易使孩子形成灰暗、叛逆的心理,无形中学会用欺凌的手段去征服别人。 ■家庭错误教育方式二: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纵容,过度维护,容易使孩子养成是非不分、骄横跋扈、无视他人利益的不良心理。 ■家庭错误教育方式三:过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性格和人品的教育,没有教会孩子做人的底线和原则。 二、学校原因 学校 ■学校方面: 一些学校只重视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处理学生矛盾时有偏袒行为,出了事又急于息事宁人。导致学生得不到公平对待与尊重,在学校没有归属感,因而采用欺凌手段来发泄报复或引起关注。 ■教师方面: 1.一部分老师因为害怕被扣上体罚学生的罪名而不敢对犯错的孩子采取措施,造成学生不知畏惧、不知悔改。 2.还有一部分老师在学生出了问题后,不仅不积极与学生沟通,反而会言语辱骂,甚至体罚或殴打学生,无形中也为学生树立了负面的教育榜样,学生在不断积累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同时,容易引发效仿行为。 ■同学方面: 过重的学业负担占用了学生交流、交往的时间,同学之间只有学习成绩和生活品质上的竞争攀比,多了一份冷漠和猜疑,却少了重要的社交与合作,伴随同学间的摩擦、负面情绪的积累,最终出现校园欺凌行为。 三、社会原因 社会 ■暴力影片、书籍、网络游戏等,容易引起青少年模仿,形成攻击性心理倾向。 ■社会不正之风影响青少年是非观。 ■部分媒体过度过细再现犯罪经过。 ■法律界定不清晰、惩戒不严。 ■法制教育的缺失。 四、个体原因 个体 ■青春期,即小学后期到中学,是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一个高发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一方面要适应身体向成熟的过度,一方面要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一方面又要适应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有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他们容易受到上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自卑、敏感、怯懦、孤僻或者骄横、偏执、自尊心强、嫉妒心强等心理,从而引发校园欺凌行为,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 ■同时,青少年对于欺凌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其严重性没有清晰的认知。更有甚者,欺凌者包括面临欺凌行为的旁观者,也没有意识到欺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因而在许多情况下欺凌行为自然而然地发生。 《少年的你》影片中,老警察对年轻警察说,一群中学生将自己的一个同学活活打死。审问的过程中,这些孩子们说,他们并不知道原来这样打是会打死人的。 校园欺凌对受欺凌者和欺凌者会造成哪些心理影响? 校园欺凌中有哪几种角色,分别有什么特征? 校园欺凌中有三种角色,分别是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从性别上看,参与欺凌的人群中男生多于女生,男生喜欢以身体欺凌的方式,女生则喜欢以小团体排挤他人的方式。 如何发现孩子是否遭受了校园欺凌?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电影《少年的你》 划重点:遭遇校园欺凌该怎么办? “你长得这么丑,不如以后就叫陈小丑吧?” “上课之前必须给我们买五杯奶茶,迟到一分钟就废了你” “你如果敢告状,我们就把你的衣服扒光头发剪光,然后拍照发到网上去” “你不去招惹他,他为什么要打你?” “你傻吗?别人打你,你不能打回去吗?” “被欺负了就知道回家告状,你不会跟老师讲吗” “我们都要忙死了,你就不能少给我们惹点事吗?” 孩子之所以沉默,就是因为换来的结果往往是你的批评或打骂,所以他情愿不讲。 “你的重心是好好学习,平时离他们远一点。” “再让我发现你们有人打架斗殴,我就找你们家长了。” “单方面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忽略了孩子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很容易弱化孩子的“社会角色”,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懂得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校园欺凌——法律知识 总之,校园欺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联动解决,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相信,只要开始行动,一切都会变好。 注:本手册依据教育部网站、新华网、新京报、人民日报、《反校园暴力手册》、《教育心理学》等权威资料编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