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年纪哪来的抑郁症啊” | 我们为何总忽视孩子的痛苦?时间:2022-07-26 悠悠,初三学生,重度抑郁。 在外人看来,她勤奋努力、品学兼优,以优异成绩从小学升入初中,初中三年连续全校第一。 然而,一直以来,对成绩的追求,已经变成了一个黑洞,正在慢慢吞噬她。她变得不再笑了、不收拾自己,易怒、情绪低落。 一旦成绩不能达到预期,便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比如用指甲死抠自己的肉,直到流血为止。 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是在班主任的帮助下。 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评、专业检查,悠悠被诊断为:重度抑郁,且要住院。听到这个结果,悠悠如释重负:“至少有人告诉我,我不是没事找事,不是自己作死,我只是病了。” 直到确诊那刻,悠悠的父母还难以置信,觉得小小年纪怎么可能得抑郁症呢。 事实证明,悠悠并非个例。 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均发现: 孩子患抑郁的比例很高,在澳洲为12.1%,瑞典为11.4%,法国13岁以下儿童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 心理学专家指出:整体而言,儿童心理异常总患病率在15%左右,而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01 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家长受困于自己的烦恼,常有种草率的想法:认为儿童的世界无忧无虑。 但实际上,未成年人正处在情绪和精神上格外脆弱的时期。 人类大脑的前额皮质主要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包括做出决定、计划,抑制冲动,同时也和社交活动、理解他人和自我认知有关。 它是大脑中发育最晚的区域,一直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这意味着,孩子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但却没有成年人那种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后,成熟的大脑会在10天内反弹到正常水平,而处于青春期的大脑则需要3周左右的时间。 这都意味着青少年面对很棘手的状况: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压力,可用来应对压力的工具却更少。 针对未成年人的这种特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心理学教授艾伦·舒尔(Allan Schore)提出过一个概念: 孩子无法对情绪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但是良好的情绪状态又是大脑健康发育的必需,因此成人必须充当一个“外部调节器”(External Regulator),来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02 以爱之名,控制孩子 以爱之名,成人对孩子的控制可能无孔不入。 临床心理治疗师、《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一书的作者听到过很多孩子抱怨: 为什么我妈感到冷,我就应该穿衣服? 为什么我妈觉得热,我就要脱衣服? 有个学生甚至谈起了她的焦虑:自幼年起,每天都在妈妈的“快点,快点”催促声中开始焦虑的一天。她同学的妈妈也是这样。 她不明白,为什么一天的开始都是这样的不快乐。 为了控制孩子,家长常给孩子“下套”。 临床心理治疗师曾经劝说一个孩子在读初三的妈妈,不要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管得太紧。 这么大的孩子,需要一定的自主空间。 但这位妈妈一再强调不是自己不想给,实在是因为孩子管不住自己。 后来,她自己和孩子约定,放手五天,五天之后的考试如果考到了她要求的分数,孩子就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 “五天当然是不够的,孩子考试果然没有考到妈妈的要求。妈妈很得意:‘你看,还是得听我的!’” 临床心理治疗师表示:妈妈在用这个办法证明自己对孩子的管理是正确的。 可是,她没有想到,这会让孩子感到极为无力和痛苦。看似妈妈给了他自由,但却是为了证明孩子是错的,妈妈是对的。 有的时候,孩子顺从地接受了父母的管控,当时看起来情况良好,长远来看其实是“揠苗助长”,埋下了隐患。 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全方位地感到无力。 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孩子在上小学、初中的时候,父母铆足了劲辅导功课,孩子的成绩看起来很不错,但其实不是他真正力所能及的高度。 等到上了初三、高中,父母不再具备辅导能力,孩子也不再像小的时候那么愿意顺从于父母了,成绩就自然下滑了。 这时,家长无法接受,有些孩子也根本接受不了这个落差,会陷入巨大的无力感和自我怀疑之中。 大人眼里最好的安排,往往不是孩子需要的,也不是她能够承受的。 03 被忽视的心理情绪 在中国,成人抑郁症经过近些年的普及,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但孩子可能受情绪问题的困扰,需要专科医生的诊断、治疗和心理干预,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都还是盲点。 许多孩子的早期异常表现不会被家长留意,或者被视作成长的必经阶段,识别儿童抑郁并非易事。 青少年仍然还处在探索自己和发现自己感受的阶段,他们可能还没法很好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甚至可能还不能很好地感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有时候,孩子频频走神,人们会误以为他们得的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不知道他们内心深处正在发愁。 有的孩子表现出脾气暴躁,和同学关系变差。还有很多孩子并未表现出对立、好斗,显得内向安静,不被注意。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问题“休息一阵就好了,如果孩子一上学就发病,那就停学一阵,于是许多孩子就在上学和停学之间来回折腾。 但抑郁症并不会自行消退。 一个看起来被学业困扰的孩子,往往也不会单纯因为终止学业就获得康复。 既然孩子生病了,就得治病。生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疗也需要采取多种手段。 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进行诊治,比成人阶段更为有效。 这意味着,很多成人精神心理问题起始于儿童青少年阶段,如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将获得较好效果。 04 家长该做些什么 ①正确认识抑郁症。平时多关注孩子的情绪,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情绪波动大(发脾气),行为冲动、学习成绩下降、拒绝上学、自信心低下、食欲改变等。 ②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通常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反感家长叨叨不休,这个时候家长可以稳住孩子的情绪,一直都在而不打扰孩子的陪伴和温暖是孩子需要的。 ③能否在孩子的生活中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是治疗的关键。 当孩子感受到整个世界的排斥和孤立,对自己发展和维持社交关系的能力缺乏信心,就会倾向于采取回避社交的行为,这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时,难以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抑郁症必须要作为医学上的“病症”来对待,除心理治疗外,药物往往是必需的,其次,家长的支持、鼓励、教育和指引也至关重要。 写在最后 抑郁让每一个孩子很痛苦、煎熬,让家长也是很焦急,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也并非坏事。 家庭是一个系统,各个角色彼此互动,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成长,让你思考如何爱孩子、如何呵护亲子关系、如何处理危机,让家庭之树更加健康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