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些人成为了外向孤独症患者?-杭州滨江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4-30 近来,对于新词汇“外向孤独症患者”的定义在网上流传。外向孤独症患者的症状有,“手机不离身。”,“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从小懂得很多道理”,“内心情感丰富多愁善感”,“外表却开朗活泼,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形象”,“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悲观,伤心,但不易被别人发现。”,“安慰很多人但自己却没人安慰。”……那么多条症状,你中了几条呢? 相信很多人会拍案大呼,没错,就是我,我可能是一个外向孤独症患者。先抛开这个“心理疾病”的科学与否,我们来谈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外向孤独症呢? 一、 虚拟世界成为了人精神寄托的一部分 针对“手机不离身”的症状好好反思,每天的你,究竟有多少时间花在手机上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互联网为我们带来快捷而庞大的信息中。不管是饮食,出行,娱乐,甚至是社交,都不得不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满足了你的窥窃欲和隐私感。久而久之,时间的堆积让你把组成自我的一部分寄托于手机那方寸的屏幕上。你刷着手机,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一个与虚拟世界共生的自己。 二、 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 当生活的必须浓缩至小小的手机上时,现实的世界就充满了空虚。特别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一个人长大的他们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寄托却没有相同处境的人为他们分担,孤独感便油然而生。步履匆匆的学生,职员,一个人搭乘公车,地铁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快节奏的现在社会追求效率,而一个人的自由往往能带来时间成本的减少使效率最大化。而现代人在对效率的追求过程中忽视了充实自己的内心。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他们很难慢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泡一壶茶,甚至是什么都不做听完一首曲子都成为了奢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空虚与人们的欲望密不可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空虚感就随之而来。随着教育的普及,社会的发展,竞争愈发激烈,生存压力也不断变大。因而人们的欲望常常难以得到满足。当即时的快乐成为现代人本能的追求时,真正的目标也就模糊了。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生活陷入了迷雾中,也陷入了孤独中。 三、 社会的变化强调人们的适应能力 “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换一句话说就是,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不同的态度。你是父亲,是母亲,也是父母的儿女;你是妻子或丈夫,也是你挚友的伙伴;你是下属,与此同时也领导着别人。从古至今个体都有着多重的角色。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现代人的角色越发多元而复杂。在角色与角色的转换间,你渐渐忽视了真实的自己和自己的需求。“我是儿女,我要听从父母的教导”,而你却忘记了发表自己的意见;“我是上司,那我要对下属严厉一点”,而你却忘记了你是一个内心温柔的人。为了适应所有角色,你戴上了社会面具,久而久之,你却忘记了自己的模样。 四、亲子关系中缺乏边界意识 中国的亲子关系中,“亲”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个“亲”强调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紧密,爱的付出与回报,却没有强调爱的方式。子女的自然成长和发育为父母带来的是难以接受的巨变。这是因为,家庭环境中,边界意识的模糊。父母以自身威胁子女做出他们理想的选择,常常有“我父母让我读的这个专业”,“我父母帮我选的工作”。凭借着“我是你妈”,“我生你养你那么多年”这两句话,父母越过了子女作为人基本的边界,期望着操控一切,并打着“爱”的旗号。这样的教育方式,让现代人难以真正成长。子女中,激烈的反抗者往往造成家庭关系的破裂;沉默的接受者往往导致抑郁等心理疾病;而适应者最终适应不了现实,成为人们口中的“啃老族”,“妈宝”等等。“隐忍”和“孝”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注重这两点的中国家庭环境中,亲子间缺少的往往最缺少的是“尊重”。外向孤独症患者自小缺乏的尊重,使他们发展出不自信的人格,导致了他们“表里不一”的处事方式。 外向孤独症没有得到医学认可,但是它所代表的症状的确被广大现代人所认同着。它是一种时代病,是一个文化中大家共有的特质。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2001年,就曾在《自我的根源》一书中提出,现代人的最典型的道德困境是意义感的丧失,或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缺少方向感,没有确定性。外向孤独症就正是这种内在体验的外在表现。了解了外向孤独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了解这个时代的群体共同面对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