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疾病的“标签”-杭州拱墅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4-30 我有这样的一个被心理医生诊断为妄想症的朋友,叫做房顶。他终日生活在一种恐惧感中,“餐馆里吃饭的人,街边路过的人,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我一直坚信他们在密谋着伤害我”,“我相信背后有一个组织,一直在监视我,想伤害我”,“走在路上时,每个人说话声,笑声,我都没办法判断究竟是不是在说我,他们究竟是不是组织的一员”。这些话语,来自于他写给父母的休学请愿中。 在一次谈话中,我问他,知道自己的诊断后“你的想法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一直是这样一个没有特色的人,感觉混在人群中都找不到自己的存在。而‘妄想症’这个病,它定义了我,把我从人群中标记了出来,让我感到自己的不一样。所以我甚至是有些高兴和自豪,因为我有这个精神疾病,而别人没有。我的经历是特别的。”之后他补充说,“上学让我感到痛苦,‘妄想症’的标签可以作为我向父母提出休学的筹码。他们可能会因此更理解我一点。” 我们不能说房顶对自己心理疾病评价的好坏,但我们要知道,他的想法,绝对不是个例。妄想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这些疾病是心理工作者所熟知的心理疾病名称。然而,它们背后的意义远不止“疾病”二字那么简单。所以,我喜欢把它们称为“标签”。 “标签”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代词,正如心理疾病的名称是一个代词一样,代表着的是来访者各种不同的症状,特性。比如说我的朋友,简单的“妄想症”三个字,代表的是他想象中被组织监视,被他人伤害,对他人的猜忌等许许多多症状的结合。就好比“感冒”,有些人的症状是打喷嚏流鼻涕,而有些人却是发烧头疼。每个人的程度不同,症状不同,用药也随之因人而异。而“感冒”更是一个笼统的概括。 “标签”的作用在于方便治疗者“对症下药”,选择适合于“患者”的疗法。而与生理疾病的不同之处是,心理疾病的治疗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治疗过程,就好比心理学是一个研究人的学科,而非仅仅停留在研究病症。回到房顶,事实并非他说的那样“‘妄想症’是定义了”他的标签。他是一个有着童年和别人不一样的遭遇,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经历,有着区别于他人对待人和事的情感,是一个无法被标签定义的独一无二的 “人”。 因此,我们在对待一些被赋予“标签”的人时,不能高估其“标签”的作用。一个抑郁症患者,他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快乐的时刻,生气的情绪,不满的情绪;而他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不在于“抑郁症”的标签,更在于他的症状为他带来的或喜或悲的经历。心理学是一门在社会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学科。它的目的如同社会的目的一样,并不是为了区分人与人,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不同的人在社会的大环境下能更好地生存。 我希望,我们能抛弃看待心理疾病标签的“有色眼镜”,以一种更合理的心态和态度对待每一个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标签”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