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觉醒体验-杭州西湖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5-05 冷漠自私的吝啬鬼伊本尼泽·斯克鲁奇是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中的主人公,也是文学作品中的著名角色。圣诞之夜发生在斯克鲁奇身上的事情使他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他冷若冰霜的脸突然间融化了,整个人变得热情又大方,热切地想帮助自己的员工和邻居。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斯克鲁奇有这么大的转变?这并不是由于他的良心发现,也不是由于圣诞节洋溢着的温暖气氛,而是因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存在主义休克治疗( existential shock therapy)所致,也就是我接下来将要讨论的“觉醒体验”。在小说中,“未来之灵”探访了斯克鲁奇,通过让斯克鲁奇看到自己的未来而对他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休克治疗。斯克鲁奇目睹了自己的死亡,他看见陌生人抢夺他的财产,甚至不放过床单和睡衣,还听见街坊邻里轻描淡写地谈论着他的死。接下来,“未来之灵”带领斯克鲁奇去墓地参加他自己的葬礼,斯克鲁奇凝视着自己的墓碑,用指尖抚摩着自己的名字,在那一瞬间,他的整个人格转变了。在下一幕中,斯克鲁奇焕然一新,成了一个充满同情心的人。 文学影视作品中有大量有关觉醒体验的例子,这些主人公直面死亡,人生反而丰富起来。比如,在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被判处了死刑,行刑队枪决了他前面的几个人,而他则在最后一刻被暂缓执行。当时他眼看着排在他前面的几个人被射死。在此之前,小说中的皮埃尔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活着,绝处逢生之后,他的生活变得充满热情和目标,与以前完全不同了。(在现实生活中,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他21岁时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在等候枪决的最后一刻被暂缓执行,整个人生同样因此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远在托尔斯泰之前,自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先贤就提醒我们“生死相倚”。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如克吕西普、芝诺、西塞罗、马可·奥勒)教导我们,学习如何好好活着也就是学习如何去死,同样,学习如何去死也就是学习如何好好活着。西塞罗说:“思考哲学就是为死亡做好准备。”圣·奥古斯丁写道:“唯有面对死亡之时,一个人的自我才真正诞生。” 许多中世纪的僧侣们在房间里挂上骷髅头以警示自己人生不免死,要注意此生的品行修为。蒙田则认为我们的房间应该要有一扇可以俯视墓地的窗户,那会让一个人的头脑保持清醒。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穿越历史的长河以不同的方式提醒我们,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擢毁我们,但死亡也能从精神上拯救我们。 摘自《直面骄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