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为人师的毛病-杭州萧山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5-24 《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父亲认为自己的知识比女儿多,于是常以“小屁孩,你懂什么?”自诩。母亲因为觉得自己经历的风风雨雨早已看透世事,于是对儿子的婚姻指手划脚,并说“我都是为你好啊!”长辈,对于后生,常常看不惯,并插手不少事件,也苦口婆心,“你应该这么这么做……” 一代一代,似乎总觉得自己走过的路是如此的不一般,而别人未曾了解点滴。于是,前辈喜欢告诉后辈,后辈喜欢劝戒晚生,但关键的问题是,听者无心,闻而不见。这感怀之间,如何应对?我们就此可对“撞钟”说进行回顾。 《礼记·学记》云: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大意是: 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叩击则钟声较小; 重重叩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 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与此相反。 《礼记》中的这个撞钟的比喻是中国最早研究答问艺术的专论,它以“撞钟”为喻,既要言不烦,又形象而富有深意,个中三味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和认真借鉴。 当别人不问时,我们不做答。当别人虚问时,我们以虚答。当别人以实问时,我们继以实答。就好比,撞钟须会听音,待问须求会意。钟会撞了,也就解决了好为人师的动机。不少人撞得七零八落,时断时续,首要原因是不会听音,手上自然就掌握不好力度、方位,钟声自然就不能圆润、洪亮、浑厚。待问过程其实也是个倾听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倾听抓准问点,领会问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