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自己的过度期待,其实是虐待-嵊州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2-14 活好,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独有的“课题”。 但是有的人,越想要活好,似乎越做不到,想要达到目标,也很努力,但目标似乎总是达不到。 好像遥望永远到达不了的山顶在不停爬山,翻过一座山峰发现还有下一座。 越活越累,筋疲力尽。 活得很努力,却并不快乐的人,也许一直没有意识到。 其实你正在用“过度期待”的方式进行着自我虐待。 过度期待,是一种虐待 期待,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字眼。 小时候,父母家族,总会对我们报以各种期待。 父母未完成的愿望、不圆满的人生,放在孩子身上,名曰“期待”。 大家内心有个“约定俗成”——被期待,就是幸福的,这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阳光的状态。 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愿望,正向的情感。 真的是这样吗? 期待其实是一个对心灵健康有着风险意味的词语。 合理的期待,适用于这个个体心理承受力和实际能力的期待。 个体可以承担并且能够在这种期待的激励下提升自我价值进行自我成长的期待,是有益的。 可以推动我们进步,取得成功,突破自我局限。 但是,过度的期待,超出一个人内心承受范围,超出这个人的能力范围。 则会让被期待的那个人,长期处于一种压力焦虑之下。 他一方面会“逼迫”自己一定要达成他人给他报以的“善意期待”。 另一方面,如果他无法实现这种期待,那么他就会陷入一种强烈的内疚,进而自责。 也就是说,过度的期待,会引发压力、内疚、自责,让被期待的那个人不得不处于一种负面情绪之中无法解脱。 更为不幸的是,合理的期待,和过度期待往往很难辨识。 凡是被冠以“期待”之名,就被“不假思索”的认为是好的,对的,善意的。 比如父母对我们的期待、伴侣对我们的期待,领导老师对我们的期待…… 被期待的人,很难指出这些期待之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过度的,这就让“过度期待”披上了一层道德外衣,犹如大山一般,压在“被期待”的人身上。 无处喊冤,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也得不到他人的理解。 举个例子,小时候,父母期待你考一个100分是合理期待吗? 或许是。 当他们期待你每次都考100分,每次都是全班前三,还能把画画好,把琴弹好,这还是合理期待吗? 你瞄准一个目标时,是否带着深深的焦虑? 长大了,过度期待不但来自于父母伴侣,很多时候,是来源于我们自己。你长大了,不再需要别人给你定目标,你开始给自己定各种目标, 你对自己充满各种期待,你要求自己一定要实现这些期待: 你给自己定了考上好大学的目标,你实现了,你认为这是你对自己的合理期待; 然后你想考研究生,你又实现了,你觉得这也是个很合理的期待; 当你读着研究生,你又希望自己可以跟一个最有实力的导师,论文可以非常顺利地通过, 毕业后你的专业正好是热门可以顺利地找到薪酬可观的工作; 进入新公司你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同事领导的关系,左右逢源混得风生水起几年后买房买车…… 你还这里面有哪些是合理期待,有哪些是不合理期待? 要求一步步升高,目标一个个升级,却来不及思考。 冠以“期待”之名,包括你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不会去质疑——这种期待是不是在伤害你? 有没有影响你的心理情绪状态? 你为了实现这些期待是否勉力而为掏空自己? 你瞄准一个过高的目标时,是否承受着害怕完成不了的高度焦虑感? 当无法实现期待时,你体验到的无法摆脱的内疚感是否让你无路可逃陷入抑郁,自我攻击和惩罚? 这种过度的层出不穷的期待无法带来什么快乐,反而会引发很多情绪问题。 即使你实现了“过度的期待”,它会带来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但是却是以伤害你的心灵健康作为代价。 更可怕的是,你会陷入一个期待-实现-更高期待-实现-更高更高期待-实现……的无限循环。 从小到大,你实现了无数目标,你完成了无数期待,但是你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你无法休息。 这就是你努力活好却异常疲劳的真相。 焦虑的根源:我从来没让妈妈满意过。 我有一个好朋友,就是被妈妈“过度期待”的典型。 她妈妈生不逢时,没有好好读大学迫于各种现实,失去了创造自己美好人生的机会。 一直不能接受这样一种现实的妈妈将“我完全可以创造另一种梦想人生”的期待,放在了女儿身上。 希望女儿活出她的那部分自我。 她的女儿,就是我的朋友,独生女,的确很优秀,长得漂亮。 从小学习就是第一名、参加各种学校活动、比赛、做班干部大队长主持人小明星一个,还要在家背诵唐诗宋词、学习古筝、跳民族舞, 但是,她对我说,她的妈妈从来对她没有满意过。 从来没有真正地表扬过她。除了她把奖状拿回家,妈妈会稍微高兴那么一会,然后就会对她提出更高的期待。 在妈妈的心里,恨不能重回过去,她也许就能成为一个作家,一个电影明星,一个最受欢迎的演员,一个诗人,或者一个企业家。 但是成熟的人都知道,即使回到过去,这也是少数人才能实现的目标。 她妈妈期待女儿活出的那部分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过度期待的梦幻般的人生。 而不是真实的落地的人生。 妈妈之所以一直这样期待,觉得女儿应该做到,做到才合理,是因为她自己从来就没有真的去做过。 没有学会承担自己人生真相的父母,在孩子的童年不断把那些梦幻般的目标放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完成那些其实“根本不可能”的任务。 以让自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独一无二——这就是“过度期待”的内心动机! 妈妈认识不到这种期待是不合理的过度的期待,孩子也无法反驳母亲,无法质疑妈妈这样的绝对权威,孩子只能认同。 所以,对我朋友来说,她只是会跳舞弹古筝背诵诗词成绩优异,考上了重点大学出国留学归来找到了好工作活得体面,但是距离妈妈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其实还是无比的遥远。 “我从来没有让我妈妈满意过。” 长大后,多少人还在自我虐待? 我的好朋友,典型焦虑型人格,她结婚了买房了,自己和老公的收入水平都不低,但是她总是在折腾无数的事情,发展各种事业。 她常常让自己累得半死,深夜还在写企划案和各种人沟通。 短暂地休息一下她就会不自觉地自责——内化了“过度期待的妈妈”在自己潜意识里。 即使妈妈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她提出各种要求,她也一直在扮演那个妈妈的角色。 不断期待自己能实现更高的目标,做得更好,更成功更优秀—— 她实现了很多却并不快乐,活在深深地焦虑和做得不尽如人意的自责里,毫无觉察地年复一年地“虐待”着自己。 如果实现不了期待,强烈的内疚和自责,这种负面的情感,会一直折磨着这个人。 解开源头的结,觉察你在一开始就已经把期待值调得太高, 才能离开【期待-实现不了-内疚的负面情绪累积】状态。 当你看到这个你身处的有关“期待”的循环状态,回顾你为了满足父母他人或自己的期待所付出的努力、承受的压力, 再想想,你有没有在一个目标实现后彻底地放松过、开心过、享受过,表扬过自己? 问完这些问题,或许你就能判断出,在你的人生中,“期待”扮演的角色。 你就知道,你有没有一直在用对自己过度期待的方式,虐待你自己。 如果有,那么你在童年很可能就一直被父母的“过度期待”虐待着。 当你内化了这样的父母在你心里,等你成大,你内心的父母就会一直在那里严厉地看着你,殷切地期盼着你,期待你完成一个又一个高难度任务。 你什么时候,才肯给自己放松的机会? 对自己过度期待,犹如总是在攀登一座永远不能达到的山顶,怎么可能有放松和快乐? 追求完美,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过度期待。 追求完美的人,难以幸福。 因为幸福,建立在爱自己,对自己接纳的基础上。 追求完美,意味着只有当事情达到完美、关系达到完美、自我达到完美的状态时,你才能接纳和爱这个自我,才能对这个世界感到满意。 而完美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所以追求完美的人,一直在期待着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状态。 对于此刻的自己和当下的一切,都不能真正接纳和满意。 活在这种过度期待里的人,始终紧绷,始终追求,始终不满意。 自然难以快乐。 “快乐是一种选择”。 快乐不是因为目标的实现,不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是一种人格模式在背后决定,是一种心灵的状态。 对自我合理期待,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会订立小目标,小目标实现了也允许自己好好享受这个时刻。 不会立刻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也不会总给自己泼冷水,他会肯定自己的小小优秀,为小小的成功庆贺。 人格里总是对自己过度期待的人,订立的目标一个接着一个,一个高于一个,取得成绩,有个声音会对他说“别嘚瑟!” 说白了,他根本就不会给自己体验快乐的机会。 过去,很多父母都不会正面表扬自己的孩子,以为这是最好的教育。 考试考得好高兴了一下,父母就会训斥说“得意忘形,骄傲使人落后!” 其实,这种话语,也在传递着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待。 ——潜台词就是:这次考得好不算什么,这个目标实现不算什么,你不应该高兴,你应该实现一个更高的目标。 这种教育方式,父母或许是为了激励孩子。 但是当孩子认同了这种教育:每当目标实现,他都无法为这个实现去庆祝胜利去表扬自己去享受成功。 而是马上进入了下一个目标准备的状态。 童年和父母无法选择,但是如果想活成一个快乐的人,你就需要把允许自己快乐的那个点调低,把对自己的期待值调低, 当你完成了一个目标,做到了一件小事情,你就告诉自己,我有理由为了这个成功而快乐,而不是无意识地进入筹备下一个目标的状态。 这就是为了快乐做出的自己的觉察和选择。 觉察对自己的过度期待,才更容易活得健康快乐。 你才能更自信,也更容易成功。 写在最后 电影《黑天鹅》,描述了一个“过度期待”的故事。 妮娜是一个对自己雄心勃勃、对自我过度期待,追求完美的女孩,她有一个对她高度期待的母亲,电影里她几乎没有一个开怀大笑的镜头,她从来无法放松。 当她被选为一场重大演出的A角后,她也随之面临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她希望自己能够无懈可击地完美演出,绝不能失去角色。 在压力下,她的精神几近崩溃,整个电影的色调压抑灰暗,犹如那些活在过度期待中的人共同的内心环境。 我记得一句台词,她的导演对她说,“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 “完美并不是都来源于控制,它也来自放手。” 最后她终于放开自己,放下对自己的过度期待,对结果的控制, 体验到了“真正完美”的状态。 她才明白,那是比所谓的完美更完美的——自由的状态。 文章转自: 周小宽 小崔不抑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