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答]双相障碍:今年16高一,去医院检查疑似有双相情感障碍,对自己的病情很怀疑怎么办?-绍兴嵊州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3-04 今年16高一,去医院检查疑似有双相情感障碍,对自己的病情很怀疑怎么办? 童年有叠加心理创伤,先是有抑郁倾向,一两年后变得轻躁狂,经过一年左右的轻躁狂后又转向抑郁,但是我对自己的病情非常怀疑,医生不太了解我,我感觉可能是青少年的情绪波动比较大,虽然有躯体化的症状,但是我无法完全相信自己真的有双相。 我非常担心班主任知道后不让我去上学了,我现在无法完全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非常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咨询师答: 双相情感障碍,过去有一个名称是“躁狂抑郁障碍”,简称躁郁症。 这个名称很简明地指示出了它的特征,即一个人身上存在躁狂和抑郁的状态,在症状发作期,这个人的心境是在这两种状态中切换的。 我们大多数有都会有过一段时间心境比较好,另一段时间心境比较低落的情况,这是正常的。 只有心境的波动显著到一定程度,比如非常欣快、明显低落,这样心境的强度和波动达到被诊断的程度时,才会从医学诊断的角度考虑双相。 在双相的患者身上,可以观察到一个人心境、能量和功能的显著改变,在发作期有极端而强烈的情绪体验,会对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有较大的影响。 在目前的诊断体系中,一个人若是在抑郁情绪上达到被医学诊断的程度,就算只出现过一两次轻躁狂的表现,医生就会考虑双相的可能,因为不同的诊断有着差异极大的治疗路径。 从题主对自己的描述来看,双相的可能性是较大的。 在医院看医生的时候,大家时常会觉得,医生就跟我谈了几分钟,给我做了几份测验,就给了我一个诊断,太仓促了。 这样的情况基本是因为医生每天的门诊量很大,医生会快速评估一些关键点,然后给出一个判断,以及相应的治疗建议。 在你并不是完全信服医生诊断的情况下,可以多去问诊几位医生,比如副主任以上级别的医生,来检验和确认诊断。 不过我要说,诊断不是最重要的,诊断是一个供医生、你还有你的家人参考的标签,这个标签有助于医生进行判断并制定治疗的药物方案。抑郁诊断、焦虑诊断,和双相诊断,所使用的治疗方案、药物都是不同的,如果诊断有误,就会耽误治疗。 医生在评估后作出一个诊断,是为了找到最适合你情况的治疗办法。 当然,在治疗中,只有诊断是远远不够的。 在同一个诊断的背后,不同的人常常会有完全不同的心理因素。分享一个让后现代心理治疗的推动者——治疗师贺琳·安德森十分感动的家庭案例: 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位由儿童精神科医师转介来的母亲带着十一岁的儿子跟我会谈,她悲伤地诉说这孩子被诊断是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终其一生需要靠药物来协助病情。 她希望我能够改变她的儿子。而那名十一岁的男孩看似极为愤怒地坐在一旁沉默不语。 通过交谈,我获悉这位精神科医师是如何做出诊断及案主是如何理解与经验所谓的躁郁症;我也理解躁郁症对他们家庭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随着进一步的交谈展开,我更学到这个家庭对他们经历过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观点和意义,例如家人的分离及离婚等。 在展开治疗一个半月后的一次会谈中,这沉默的男孩终于含泪愤怒地告诉母亲他不是躁郁症患者,他说他的“愤怒”是对父母亲离婚的抗议和伤心的表现,他的“忧郁”乃由于对离开的父亲怀有无法言喻的思念。 通过更多的交谈,这位母亲与男孩对离婚、家庭关系及躁郁症诊断都有了新的观点。 治疗结束后的六个月,这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儿子已经重回学校且学习表现令她十分骄傲,他们的关系也非常好。 案例出处:《合作取向治疗》 一个疾病的诊断并不能定义一个人。 不管经过多方问诊之后被诊断为什么,这个诊断只是从症状学的角度来概括一个人目前的症状,这个诊断不能定义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经历过什么样的事情。 你不需要认同这个诊断的标签。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躁郁症就像是一个书签,这个书签在提醒你翻开它所在的地方,因为这地方有对你来说很重要的内容,是非常值得被翻开、被看见,被仔细地阅读理解、被重新讲述的人生经历——你的人生故事。 你需要听取医生给你的药物建议并遵从医嘱服药。你也需要做心理治疗,来重述这些症状背后的创伤、故事,重塑你的情绪模式、甚至人格模式。 一般来说,学校不会因为学生被诊断为抑郁、焦虑、双相而不让学生上学。 我的来访者里就有被诊断为焦虑的同学,跟你是同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学校还减轻了同学的课业量,并降低了体育课的要求,来支持同学的治疗和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