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取向治疗:从对话到独白和卷土重来-杭州临平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6-01 在独白中,参与者并未给予彼此加入交谈的机会,也不向他人公开。“由某个观点支配全局,并且现实趋于封闭”(Goolishian&Anderson,1987a,p532)它跟对话完全相反,共同探询的空间不见了,存在于关系中的空间仅能容纳单一观点(Anderson,1986)我在他处讨论到独白是交谈的损毁,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如为何和何时),对话成为独白(Anderson,1986). 对此进行区分时,我主要是借用挪威社会学家史坦.布莱登的看法来区分独白与对话(1987): 独白性质的思考与沟通,以及这其中可能包含通过某思想范畴所定义的单一观点而形成垄断的控制,跟交谈性质的思考与沟通两者有区别。因此,后者通过参与者提供 的观点而形成互补的自主性,得以产生创造性与意识。 如同布莱登(1988)所提出的,这部分是源于“我们倾向心理的一致性、简化性和封闭”。他进一步认为,社会化使得我们容易屈服于“定义范畴的人,以及那些将知识依照前提来发展,而被视为对于疑问的范畴有合法答案来源的人”(Braten,1988,p4)掌控无所不在,但通过被那种掌控所界定的专业知识,并不能保证公平性存在。 同理,舒特(1993a)受到巴赫金关于独白观念的影响,指出“独白主义”发展到极致,“否认在其自身之外,还有另一个具备相同权利与相同责任的意识存在,也否认有另一个具备相同权利的我和你存在”。他继续引用巴赫金的话,“独白对于他人的响应是僵化和听而不闻的,既不期待也不承认在响应中有任何决定性的力量”。 我之所以区分独白与对话,并非想要把独白病态化,将对话正常化。例如,我并不认为意见不一致是不正常的。我不觉得独白是必然是自言自语。我使用这些词汇,只是想要在不同种类的对话,以及特别针对不同的治疗对话之间做个区分——内在与外在独白的可能性减少,而内在与外在对话的可能性增加。 注:以上摘自贺琳.安德森《合作取向治疗》,文摘仅用于供大家学习研究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