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构主义-杭州下城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6-03 与第二序控制论密切相关的是建构主义的重获注意。建构主义是关于知识的哲学性理论,可溯及18世纪历史学家维科,之后又出现于尼尔森.古德曼、休膜、康德、乔治.凯利和皮亚杰等人的著作中。建构主义者质疑笛卡尔式的世界观,而且质疑有一个能够被理解或可描述的外在现实存在。它反对知识是象征性反应现实世界的这个传统,坚称我们不可能明白外在的客观事实。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现实代表某种人类功能的适应性:作为这个世界之经验主体的人类,建构并诠释现实。我们的理智在进行建构或创造。在建构或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进行创造活动。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理解”是一种适应性的活动——就我们内心目标的考虑而言,知识是各种概念与行动的纲领,这个纲领是成功可行的。因此,在激进的建构主义中,现实与知识被认为是针对个人而诠释性地建构出来;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被建造而非被发现的。也就是说,根据厄斯特.冯.葛瑟菲儿这位建构心理学先驱的观点,所有的沟通与理解都是有关经验主体的诠释性建构”,且它们只是由我们的经验所构成关于这个世界的某种秩序与组织。依照华兹威克的看法,激进的建构主义: 并非创造或解释任何外在的现实;它并不认为这世界有内外之分,或存在某个主观世界相对的客观世界,而是认为主一客体的分别“现实”的无数来源并不存在,且这个世界很明显被划分成一组组彼此对立的元素,是被主体所建构出来,且透过矛盾性反而打开了通往自主性的道路。 这种转移到建构主义的情况,由其将家庭治疗诠释成某种“调整滤镜”的过程——调整信念,调整建构。然而,在此阶段的家庭治疗,仍然跟之前对于问题与病理学的概念想去不远——如今两者都被视为错误的滤镜。霍头曼把第二序控制论以及激进的建构主义概念应用于家庭治疗,称作第二序家庭治疗。 注:以上摘自贺琳.安德森《合作取向治疗》,文摘仅用于供大家学习研究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