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反复期间,如何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焦虑症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7-25 随着疫情的蔓延和持续,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 我们不断收到消息,每天新增确诊多少例,哪栋小区有密切接触者,超市生活用品短缺等消息;一部分人的工作、上学、出游计划等正常生活被疫情打乱;父母过于担心子女,不断地关注其安全情况。 这些大大小小的应激源会持续给我们发送“危险信号”,让身心处于应激状态,无法放松下来,而长期面临这种不安稳的生活,也让我们觉得丧失了控制感,甚至感觉心理能量耗竭。 面对疫情,大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情绪行为反应都正常,但是持续时间久、强度过强,就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 识别疫情对我们的影响,合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好好生活,是我们当下最应该做的事。 01 疫情反复期的身心影响 情绪反应:焦虑和恐慌是我们面对疫情非常常见的反应,处于这种不确定的状态,焦虑感会更加明显。 躯体反应:当长期受到疫情干扰,有人会出现肠胃不适、食欲下降等反应,容易寝食难安、无力、疲劳、头晕等。 认知反应:总是担心自己被感染,不由自主会产生一些灾难化的想法,想到疫情可能会让自己生病、失业、破产等。 行为反应:为保障自己安全,大家可能会过度防范,比如反复洗手、消毒、频繁刷手机,了解疫情的消息,稍稍身体不适反复就医。
当外界信息输入后,首先进入我们大脑中央处理器,而如何解读取决于自己的信念系统,同样是被隔离状态,有人认为自己正确做好防护是安全的(想法),有人觉得自己可能被感染了(想法),引发强烈的恐慌(情绪),如果恰好嗓子不舒服(身体),则加剧了类似的担忧和怀疑(情绪),开始过度查看信息、测温等(行为)。 我们的想法、情绪、行为、身体是相互作用的,请理智地分辨所获得的信息,当出现负面的想法时,先问问自己,我的担心有科学依据吗?这样想对我当前有帮助吗?我的行为是有效的吗? 02 疫情常态化的心理调适建议 心理防护,信息过滤 看多了负面新闻,很容易不自觉地卷入不良感受体验,需控制刷手机的时间,不轻信没有明确信息来源的截图、视频,不被动刷手机接收消息,要自己决定信息源。 积极调整,规律生活 重新审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对如何好好地生活进行思考,规律作息,爱自己、爱家人,启动健康生活模式。 适度运动,放松心情 保持适当运动很重要,能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 加强沟通,帮助他人 当我们感到心情烦闷时,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找家人、朋友,聊一聊自己的现状和担心,同时也看看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相互支持。 要意识到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要与新冠病毒共存,要接纳这种现状,允许自己有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同时也积极的行动,让自己的生活规律起来。 03 居家隔离期间无所适从怎么办? 在家待着不出去交友聚会,觉得焦虑、无聊、烦躁,这可能只是暂时失去过往所熟悉的那种控制感,少了一些工作中的价值感。可以做一些能让自己有控制感或者有价值感的事情。 心理专家建议:可以尝试做以下事情。 清洁劳动类:拖拖地,打扫一下卫生,整理房间,尝试一下“断舍离”。 家庭运动类:做一些室内运动,跳绳、瑜伽、跟着app锻炼,和孩子比赛用身体画圈等。 游戏类:把儿时的游戏再次体验一番;居家人士可以相约在网上玩一些益智类休闲游戏。 休闲手工类:看看电影,听歌,学学书法,学习简笔画,织毛线、十字绣等。 储备知识类:看一本书,制作一个PPT或思维导图;在网上学习一门感兴趣的课程。 如果您尝试了很多方法,还是觉得身心严重不适,社会功能受到影响,请及时寻求网络心理支持、热线电话进行求助。 没有一个寒冬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暖春不会到来。希望我们在共同经历了这段寒冬后,能更加珍惜生活中平凡的美好。 参考书籍: 王建平 应对新冠肺炎心理自助手册:防疫抗疫20问 宋华淼 战“疫”心理防护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