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拖延心理的研究-拖延症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8-15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心理分析师汉斯·吕克特说,把事情往后拖是一种人性的体现,一些久拖未决的任务可能因此转化为压力,给人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心理学界对此有个相应的专有名词:拖延症。 但凡做事拖拉的现代人,无论情况严重与否,都自发地向同一群体靠拢,纷纷自称“拖延症患者”,这一身份几乎与早些年SOHO、丁克,白领等群体称谓一样,大有“身边的人都在拖延,我怎么好意思不拖”的趋势。 且不说人们拖延是不是真的,只要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发生了拖延的事件,就必定会对我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轻则影响休息,重则工作生活一团糟,这时候,“拖延症患者”仿佛就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对自己和他人说,我有病,这些糟糕的事情都是这病造成的,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也可换得别人的同情! 许多自称“重度拖延症患者“的人,都是自愿跳进这个大坑的,甚至连坑都是自己挖的。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人办事很拖拉,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任务,但他一直不知道拖延症这个词,他的拖延也就是轻度的。当他知道了这个词之后呢?他每拖延一件事,都会自我认同”你看,我就说么,我是拖延症患者“这样也就导致了他的拖延越来越重! 杭州绍兴热馨心理咨询心理专家认为:慢性长期的拖延行为,暗示着潜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乱。其实拖延的人真的不是所谓的懒惰或者没有责任心,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事件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混杂着内疚、焦躁、逃避等种种复杂情绪。那么,拖延的心理动因都有哪些呢? 1、最后一刻灵感迸发 在市内某大型企业从事文职工作的TRACY,按说不应该进入“职场拖拉机”的范围。从小聪颖过人的她一直是高效率的典范,但也许正是因为做事的效率太高,反而促使她养成了办事拖拉的毛病。 一般别人需要3天才能办完的事情,她可能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办完,而且时间逼得越紧,她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得越多,灵感也越多。 发现这一点之后,TRACY开始有意无意地把手头的工作压到最后一天才去做,后来发展到即使是任务很多、时间很赶的情况下,她也还是不到最后一刻做不了事情,哪怕之前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无处打发。 点评:聪明不是靠时间挤压来证明,会享受生活并高效完成工作,才是对自己最好的犒赏和智慧。 2、要求完美 从事设计工作的陈非非,因为过于追求完美,成为了圈内知名的“拖拉机”。“我做设计总想做得十全十美,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如果发现不妥也会全盘重做,后来想法太多行动根本跟不上,有些时候总觉得应该都想好了再动手,结果时间就一点点拖下来了。” 一开始,同事和领导还是很赏识他对工作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但在有一次客户突然要求“今晚之前必须交设计图”时,陈非非还是不紧不慢地在做事,到最后一圈同事等着他完稿,大家陪着他加班,自然满肚子不高兴。 虽然最后还是完成了任务,但大家议论他的时候,再也不是“严谨认真”了,而是“慢得像头牛,还拖累我们!” 陈非非听到这样的议论,心里很委屈,他无法预料突发事件,自认为“一切为了工作”,却无形中得罪了他人。 点评:你不是一个人在工作!好习惯影响人,坏习惯也一样,别让坏习惯影响了自己的人气。吸取教训,自我提升,高效工作才是王道。 3、害怕面对失败 造成拖拉的另一种心理,恰恰与前面两位可以称得上“业内精英”的人相反,那就是出于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害怕面对失败,不得不把事情一拖再拖。 周汉堡在市内某机关单位从事行政工作,大专毕业、年过不惑的他,越来越感觉到高学历的年轻同事所带来的工作压力,有些交给他处理的事情,他生怕做得不好会暴露自己的缺点、被人笑话,所以干脆拖拖拉拉,做事情做得好像漫不经心一样。 “我宁愿被人认为做事情没有尽心尽力,也不愿意给人说我没有能力、胜任不了这份工作!”在周汉堡工作的单位里,一直以来形成的工作氛围就是,比苦大仇深,看谁工作得晚,做事“辛劳”,谁就是劳模。但在近几年,单位里师弟师妹来得多,体制也调整得很快,他有些跟不上节奏了,但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埋头做事,拖到傍晚,让领导觉得他还是“很辛苦的”,但其实人人都知道他的工作态度早就OUT了,“下次体制改革,说不定走人的就是他! 基于以上的原因,拖延症越拖越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就越难以割舍,当拖延症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时候,建议直接与我们的心理咨询师做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