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849-6946

文章
  • 文章
搜索

热馨心理

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就找热馨心理  咨询热线:18258496946(微信同号)

首页 >> 心理探索 >>心理科普 >>心理科普五十一 >> 关于减肥的七个秘密-减肥秘密心理咨询为你呈现
详细内容

关于减肥的七个秘密-减肥秘密心理咨询为你呈现

时间:2022-12-07     作者:减肥秘密心理咨询【转载】   来自:心理咨询网上平台

上周,编辑小伙伴问我要不要写一篇关于减肥的文章。作为一个体重稳定在120斤的人,实在没资格谈减肥。但如果你问我是怎么长胖的,我相当有经验。

image.png

知道怎么长胖,和知道怎么变瘦,其实是一回事。


人是否容易胖,和基因有关。不过这篇文章不谈基因,只谈吃的心理意义,和长胖带来的好处。读完之后,也许你会发现阻碍你瘦下来的真正原因。


关于吃


吃,带来安全与温暖


失恋了,吃点巧克力吧。


明天就是Deadline,点个外卖吧。


冬天的夜里好孤独,喝点酒吧。


心情不好的时候,比“包”更能治百病的,是“吃”。为什么呢?


从生理角度看,血糖升高,帮助人更好地控制情绪。


从心理角度看,人在高级的心理发展阶段遭受挫折,会退行到低级阶段,寻求低级阶段的满足。当一个人被工作压力搞得快崩溃时,很可能暂时退行到口欲期,此时“吃”最能满足他。


口欲期的特点是,什么都不会做,一切快乐来自于吃(奶)。吃,意味着需求被满足,建立能活下去的基本安全感;意味着和妈妈产生深刻的联系,体验到被妈妈照顾的温暖;意味着和被吃掉的对象融为一体,获得力量。


吃东西时,这些美好的体验都被唤醒,焦虑和孤独自然得到缓解。或许有人会问:“我知道吃能缓解焦虑,但吃和孤独有什么关系?”


吃是最原始的建立关系的方法,婴儿探索世界的动作之一,就是把东西放在嘴里,看看能不能吃。有些吃人部落,认为吃掉亲人可以永远和亲人在一起,就是在用吃建立关系。我们虽然不吃人,但会有类似的感觉,好像吃过东西之后,就没有那么孤独了。


吃对于人,有这样重大的意义。当我们缺乏更成熟的处理情绪、建立关系的能力时,自然会投向吃的怀抱。


吃,补偿过去的匮乏感


中国人吃饱饭的历史很短暂,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问问周围30岁以上的人,很多人的父母小时候有过挨饿的经验。饥饿带来的匮乏感,存在于民族和家族的潜意识中,比我们能觉察到的更深。


我小时候,难得去外面吃饭。每次去饭店,父母点菜都小心翼翼,一定不会点贵的。吃完饭,哪怕不好吃,父母也要说:“这顿饭吃得真实惠。”“是啊,很值得。”用实惠而不是好吃评价一顿饭,说明刚脱离饥饿不久。明明不好吃,还热火朝天地吃完,安慰自己没有浪费钱,说明我们很穷。这一场景让我倍感辛酸——为什么吃饭是这样沉重的一件事?


这种匮乏感一直跟随我到成年,我时常因吃而觉得委屈。饿了一顿饭,委屈。自助餐吃少了,委屈。有人劝我别点饮料,委屈。委屈的结果,是用多吃补偿自己,自然瘦不下来。直到工作后,赚了钱,想吃什么吃什么,这样过了几年,委屈才渐渐平息。


打猎的原始人,饱一顿饥一顿,吃高热量的食物囤积脂肪,可以在打不到猎物时多活几天。现代人丰衣足食,囤积脂肪不是为了满足现实需求,而是为了安抚内心对贫穷与匮乏的恐惧。在潜意识层面,二者做的事是一样的——用吃对抗死亡。


吃,可以释放攻击性


有些人平时看着挺温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吃起东西来狠狠地撕咬,好像在出气。


梁山好汉的经典台词之一,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吃,尤其是吃肉,不管是从“咬”这个动作来看,还是从“剥夺其它动物的生命”这一内涵来看,都是攻击。


吃素的人偶尔吃顿肉,可能更有体会。我有一阵子吃素,某天生老板的气却无处发泄,冲动之下去喝羊肉汤。吃着羊肉,我想:别人欺负我,我欺负羊,这样好吗?但我替羊着想,谁替我着想?不管了,吃吧。吃饱之后,有种欺负他人(羊)、报复世界的快感,被老板批评的憋屈感减少了很多。


通过吃释放的攻击性,不仅指向动物,也可能指向自己。吃过多的东西,让肠胃不好受,是对自己的攻击。


我们总觉得胖人脾气更好,或许因为胖人把攻击性释放在了食物上,或者释放在了自己的肠胃上,于是不释放在别人身上。


关于胖


有人觉得,胖是因为意志薄弱,太放纵自己,没有付出努力保持身材。我不这样认为。任何一种状态,想要长期保持,都需要充分的理由。不管是胖还是瘦,体重偏离正常值,都是对自身性吸引力的压抑。


长胖,让关系更稳定


我的朋友C,单身的时候100斤左右,身材就像古龙写的:该胖的地方绝不瘦,该瘦的地方绝不胖。她结婚后,两年内胖了25斤,时不时跟我念叨要减肥,但语气很犹疑。


我问她:“如果你瘦了,会发生什么?”


她说:“我100斤的时候,每年能收到二十几个表白,现在表白基本绝迹。可以想象,瘦下来的话,喜欢我的异性又要多起来。”


“那不挺好的吗?”


“我怕自己扛不住诱惑啊。刚看了《邪不压正》,幻想彭于晏的腹肌,担心以后遇到身材特别好的男人,我会不会出轨。如果真出轨了,我老公一定很伤心。我可不忍心让他难过。”


于是我懂了,C是故意长胖的,让自己的女性魅力降低,面对的诱惑变少,出轨的机会也减少。长胖,是她严厉的超我的要求。


好多人结婚之后会长胖,就是传说中的“幸福肥”。一方面,或许合理分工提升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婚姻给人的暗示是稳定,而不是吸引更多异性。这时,长胖是对婚姻的维护。


长胖,意味着不想长大


和C同时长胖的,还有我。


单身的时候,我大约105斤。几年前,有个男生对我有好感,提议出来吃个饭。那天我穿了靴子和短裙,他一共说了三遍:“你今天好漂亮啊。”一个直男,懂得赞美女性,非常难能可贵。但听到“漂亮”两个字,我感觉很不自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的男朋友,几乎没说过我漂亮,但天天夸我圆润可爱,不知不觉我就长到了120斤。虽然象征性地说了几次想瘦下来,但都没行动,因为内心深处对这样的关系很满意。


之前那个男生称赞我漂亮时,暗示的是:你是个成年女性。成年,意味着要成熟,要承担责任,而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位置。当男朋友说我可爱时,暗示的是:你是个孩子。孩子,意味着被人照顾,可以任性。我从小到大,独立、懂事、能干的一面发展得很好,轻松、快乐、任性的一面被压抑了。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感觉,对我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


圆润可爱是父母对孩子的审美,而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长胖,意味着允许自己处于孩子的位置上。


把亲密关系变得像亲子关系,会带来一种安全的错觉——成年伴侣可能会离开对方,但父母不会抛弃孩子。长胖,也是对分离焦虑的防御。


长胖,是对父母的忠诚


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个逐渐离开父母,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的自我价值感不够强,就会触发分离焦虑。有些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特别受不了孩子一回家就关门,因为关门意味着:孩子没有过去那么需要我了,我正在被抛弃。


为了在孩子心中刷存在感,父母努力给孩子提供帮助,抽象方法如输出价值观,谈人生经验忆苦思甜,具体方法如给钱,劝孩子多吃点。很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年后从父母家回自己家,父母一定要你带上大包小包的特产路上吃,路上吃不完回家吃。


当父母对孩子的离开过于焦虑时,提供帮助演变成控制,比如规定孩子必须吃这个,必须吃那个,不许有一顿饭不吃,吃胖一点最好,说明父母把孩子养得很好。


有些敏锐的孩子能感觉到父母的焦虑,愿意安抚和配合他们,让自己吃胖点,体现不出性别特征,用这样的方式对父母表达忠诚:我没有成熟,还是个孩子,永远和你在一起。


孩子的胖,是他们维持家庭平衡的努力,虽然这种平衡是不健康的。


长胖,降低乱伦焦虑


我接心理热线时,接到过很多次谈乱伦的电话,有些说的是事实,有些说的是幻想和焦虑。很有意思的是,这些电话多半是青春期男孩打来的,谈到母子关系比其它亲属关系多得多。


这体现了中国特色家庭关系。父亲因为工作和文化对男性的期待,留在家中的时间更少,母亲和儿子的关系过于紧密。这个过近的距离,可能让儿子感觉到诱惑,进而产生焦虑。


当男孩没有能力独立生活时,不得不每天和母亲在一起,于是一部分男孩选择用长胖来应对焦虑。长胖是对性的拒绝,意味着:我没有肌肉,没有男人的身材,所以我不是男人,不会和母亲发生不该发生的事,也不会被父亲惩罚,毕竟我已经惩罚过自己了。


不仅是男孩会这样做,当一个男人把妻子当成心理上的母亲时,也可能会用长胖来让自己变得缺乏魅力,回避和妻子的性关系。


最后说说变瘦


大S有句名言:“要么瘦,要么死。”被无数女性拿来激励自己减肥。不过据我观察,把这句话挂在嘴上的普通人,减肥普遍不成功。不瘦就死,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对自己的攻击吗?如果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这样严苛,会非常容易焦虑,更需要通过吃来缓解压力。


“吃”和“胖”,表面上关联的是美与健康,更深层关联的是性、攻击、死亡、关系、安全,都是人内心世界的核心。或许你看过一百种变瘦的方法,却一条都无法坚持,因为“想要吃”和“保持胖”的动力在阻碍你。如果这些动力一直没有被你看见,就像未被超度的鬼一样,不会自动消失。


欧文亚隆写过一个来访者,她在咨询的过程中,减掉了很多重量,身材曲线逐渐变得清晰,就像天使从大理石中浮现出来。这一变化是随着咨询进展自动发生的,她意识到了把自己藏在脂肪后面的动力,也就不需要继续付诸行动了。


有人可能要问:“你知道了这些关于胖的规律,变瘦了没有?”


没有呀,但我不着急。我相信自己内心成长的潜能,在一段温暖的关系中,一定会从孩子长成成人。和“胖”告别的时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到来。那时,我会对“胖”说:“我曾经需要你,接下来的路我可以自己走了,谢谢你陪伴我这么久。”


作者:朱丹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心理咨询

扫码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08-2050 热馨心理咨询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馨心理咨询 版权所有

心理设备

心理咨询师培训

心理学考研

热馨心理学学堂

心理沙盘网

咨询热线:182-5849-6946

ICP备案:浙ICP备17031070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153

中心地址:杭州市江干区九环路9号(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网站联系人删除

技术支持: 杭州云远科技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