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过劳死”-宁波心理咨询为你呈现时间:2022-03-31 事件回放: 12日晚,微博上一则“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的帖子引起网友关注,仅一晚上就有近万人转发。帖子中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一名入职仅半年的员工由于过度劳累引发急性脑膜炎,不治身亡。” 相关链接: 2010年5月6日,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毕节分院反贪局副局长彭文忠因工作劳累过度,猝死家中,年仅40岁。 2007年9月26日10点10分,正在为学生上课的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副主任杨建云突然晕倒在讲台上,再也没有醒过来……那时离她44岁的生日仅有47天。当时参加抢救的医生认为:这位被院方称为“美丽蜡烛”的女教师属于“过劳死”。 2006年5月28日,深圳华为公司25岁的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最终病故。4月份初,胡新宇连续在公司加班,甚至出现过夜不回家的情况。 2006年5月底中兴通讯某营郑州处工程师程明,在出差进行电信日重点设备保障工作时,在河南省漯河市不幸去世,年仅32岁。程明的去世被中兴内部同事认为是“过劳死”。 2006年戴尔公司中国总部员工郑杰在加班时突然倒地,50多天后因胃癌死亡。 2004年,54岁的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由于超负荷工作而猝然死亡让人扼腕痛惜,而2005年,年仅38岁且至今单身的孙德棣突然离世,让国内IT界一片唏嘘。 浙江大学何勇,年仅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导,一人带15个硕、博生,因“弥散性肝癌晚期”于2005年8月5日与世长辞,家属与学校同事公认的死亡原因是过度劳累。 另外还有傅彪(演员),享年42岁、高秀敏(演员),享年46岁、李志军(城管副队长),享年45岁、王均瑶(均瑶集团原董事长),享年38岁、胡可心(青年科学家),享年38岁…… 背景资料: 那什么是“过劳死”呢?一些专家对此作出了解释:“过劳死”,是人们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 引起“过劳死”的主要原因有:重体力劳动;长时间加班、无休息日的工作、夜班等违反生理规律的劳动;因过重的责任压力、做不情愿的工作等产生的情绪方面的过重负担。 “过劳死”的“隐患”表现在哪儿呢?雷平冲博士告诉我们,亚健康和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包含在内。 哪些症状出现后,就要警惕“过劳死”了呢?雷博士认为,出现以下情况就要留意了: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面部疼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鼻塞眩晕、起立时眼前发黑、耳鸣、咽喉异物感、胃闷不适、颈肩僵硬、早晨起床有不快感、睡眠不良、手足发凉、手掌发粘、便秘、心悸气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晕车、坐立不安、心烦意乱。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过度劳累是一个足以致命的危险。日本学者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提出了“过劳死”的理论,将过劳死定义为由于长期慢性疲劳而诱发的猝死,而国际医学界对它的普遍定义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多年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正式将此病症命名为“慢性疲劳劳综合征” 高危人群: 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高、中青年、女性是“过劳死”这一疾病的危险人群。这是因为这些人事业上强力拼搏,生活负荷过重,自身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中,过度疲劳难以避免。 统计认为,“过劳死”特别“青睐”三种人:第一种是有钱但不知保养的人。这部分人“富裕”的背后,往往有一条铺满辛酸的路。由于对贫穷的恐惧,使他们对财富永远不满足。为了追逐更多的财富,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而对他们最初惟一的资本——身体,则很不在乎。 第二种是有事业心,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主要以从事科研、教学、新型高科技,如网络等职业者居多。 第三种是有家族遗传背景者。如果父母亲、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中有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中风的患者,就要特别小心了,千万别让自己累着,否则很有可能在年轻时就诱发疾病。而在对“过劳死”人群深入研究中发现,猝死直接死因的前5位是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一些无症状冠心病,特别是无症状心肌梗死是首要的危险因素,一般的体检和心电图不易发现隐性冠心病。一旦发作,措手不及。此外,高血压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在遇到某些诱因时,便会引发高血压、脑中风等。 预防措施: 1、注意劳逸结合 “过劳死”是一种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现象。我们的生命正在无休止的加班熬夜、在我们无法摆脱的压力负担中受着侵蚀,我们不堪重负的心脏正走入“生命”的终结,“过劳死”就这样给生命无情的划上句号……要善于劳逸结合,做事量力而行。人体就像“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产生永久形变,势必老化、衰竭、死亡。只有劳逸交替才能保持弹性,增加承受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都市人要学会调节生活,如短期旅游、游览名胜,爬山远眺,忙里偷闲听听音乐、跳跳舞、唱唱歌,都是解除疲劳,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劳症的精神良药。 2、坚持体育锻炼 最易使人疲惫的莫过于长期不活动。研究表明,人到30岁以后,每过10年心脏排血的能力就下降6%至8%,血压上升5%至6%,肌肉组织减少3%至4%,每天脑细胞递减以千、万计算。这是人体生理发育的必然规律。而经常锻炼身体的人,肌肉的萎缩和力量的减退可推迟10年至20年,血压可保持稳定的正常水平;运动还能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帮助废物排出,从而起到防癌抗癌作用;长期坚持健身跑和徒手体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工作能力就会大大加强。过劳人群的不断增加与职工生活方式的变化关系密切。撇开工作紧张、压力大等客观因素不谈,绝大多数过劳人群都缺乏个人健康管理。如今上下班,已经鲜见骑自行车或者走路的,更不用说8小时以外的体育活动了,体力上的退化为一些疾病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3、保持心情舒畅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感到烦恼、苦闷、焦虑的时候,他身体的血压和氧化作用就会降低,而人的心情愉快时,整个新陈代谢就会改善。俗话说:“人逢喜气精神爽,闷在心头瞌睡多。”烦闷、懊悔、愤恨、焦虑、忧伤,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因此,要防止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就必须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一个“乐天派”,并培养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尤其是白领人群、亚健康人群一定要增强防病意识,学会健康饮食、心理调节,及时捕捉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通过体检等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 展望未来: 令人高兴的是,目前社会上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企事业单位对员工们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都开始重视起来。不少企事业单位的工会组织也都纷纷开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减负”活动,职工疗休养、文体活动、心理按摩、EAP服务……形式多样的渠道为业务骨干、职工群众开出了一张张预防“过劳”良方,通过专业顾问为员工,们提供包括组织健康管理、心理、法律和理财咨询服务让员工们在互相交流中放松下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良好调节。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类过劳死的案例会越来越少,大家的身心都会变得更健康更阳光! |